电影《教父》里面马里奥·普佐讲过一句话,“在一秒钟内看到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情本质的人,自然是不一样的命运。”
认知的高低往往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认知处于高处的人,总能理解认知在低处的人。认知水平较低的人通常更容易表现出固执和争论的特征,但认知高的人则是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
俗话说:“常与同好争高下,不与傻瓜论短长。”与认知水平不同的人争辩是无意的,对低认知的人,劝导不听也就算了,没必要一味争论对错。不与眼界不同的人争辩也体现了一种远见和大度。
记得郭德纲有一次教育他徒弟时说过一段话,因为他的徒弟和一位观众争论关于这段相声说得对与错的问题,郭德纲训他的徒弟说,首先观众是对的,观众认为不对就是不对,你不应该和人家掰扯,应该去道歉。其次,还是你错了,你一个内行跟外行掰扯就是你的错误。这就像是我如果和一个火箭专家谈发射问题,我非说火箭发射就要先点一张报纸,再点燃劈柴,再点燃煤球,再把火箭发射上去。如果那个专家瞪我一眼都算他输了。因为行家和行家之间是可以探讨的,我们不要跟不在同一认知的人探讨问题。
那么如何提升认知呢?读书和与高人相交,读书能让人用最低的成本去培养自己的眼界和格局。高人说的话我们几乎都很难一下子理解,他打破了我们的认知,颠覆了我们的三观,甚至是重新塑造一个新的我们,当然这是对好学者来说的。
不学习的人,无知的人,特别狂妄、特别自信,把无知当有知,把浅薄当深情。学习和求知是提升认知的桥梁,他能让我们从无知走向智慧,从浅薄走向深厚。只有不断地学习,我们才能真正的升华,境界才会不断地提升。
记得拉珍大德讲过一个故事,说一个人听懂了两只蚂蚁的对话。有一只黑蚂蚁,他很想把半颗核桃仁拖进蚂蚁洞里,可它费尽千辛万苦都不能做到。这时,一只白蚂蚁告诉它,只有人类搬得动,人的力气大,不要说核桃仁(当然蚂蚁不叫它核桃仁而是另外一个名字),就是我们粮仓里的所有粮食,他可以一次全部拿起来,我们每天穿行的这片巨大的草林(草地),他们可以一脚踩平,还能做好多我们做不到的事情等等。
黑蚂蚁听了非常不以为然,说:“怎么可能,人是什么东西?我从来没见过(其实蚂蚁常常爬上人身,只是用他们短浅的小眼光,实在看不清人的全貌),我一生见过无数蚂蚁,我了解,蚂蚁中力气最大的,也顶多能搬得动小半颗南瓜子,那都是神力了,人是一种什么蚂蚁,怎么可能有那么大的力气?不可能,骗我的。”
听到蚂蚁的对话,这个人哈哈大笑起来,他把半颗核桃仁放进了蚂蚁洞,并顺手拔掉了挡在蚂蚁洞口的一棵野草。这样的变迁对两只蚂蚁来说简直是山崩地裂,它们吓坏了。白蚂蚁定定神,观察思考了一番,认为这是友好的人类在施以帮助,而自以为见多识广的黑蚂蚁则惊慌失措,大喊:“妖怪啊——”到处乱撞,一头掉进水沟,不知道被冲到哪个地方去了。
相对于人类,蚂蚁的思维是可笑的,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是可怜的,比如“人是一种什么蚂蚁”,这就是典型的蚂蚁思维,想什么都超不脱牠的蚂蚁世界。
那么相对于佛菩萨,我们人就不可怜吗?尤其面对南无当代住世佛陀传给当下众生的如来正法,有的人还在恶意猜测,说什么这个法我们师父没有讲过,或者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等,因此而拒绝佛陀的法益,其实人类无论思考什么都超不脱自己那个世界的局限,就像前面说到的那个蚂蚁,一样是蚂蚁思维,以自己那点灰尘般的认知判断宇宙中的一切,把智慧无量的佛菩萨当成普通凡夫来剖析。
反思我们自己,当我们站在那里对蚂蚁的愚蠢叹气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反观一下自己像不像这茫茫宇宙中一只抱残守缺的可怜蚂蚁?
不同的观察者认知是完全不同的,甚至面对同样的东西得到的答案也不相同。外在的一切人、事、物都只不过如梦幻泡影一般,人的认知不同,看到的世界就不同。心是怎么样看到的世界就是怎么样,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走到哪里都是光明的,而有些人走到哪里都觉得让人厌恶,因为我们自己才是一切的根源。
扶摇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