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放生,朋友也要跟我一起去,一切都挺好的。可是过几天她告诉我,她老公说:你们放生,也就是赖蛤蟆喝凉水——解自己身上泥气。
也就是说,我们放生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她老公说:你能把市场里的鱼全放了么!
这位老公的逻辑,是一种道德绑架。
如果这种逻辑成立,那么这个世界上的人们,应该什么事情都不要做,因为如果你做了,就要做全部,否则就不能做。
比如:你为什么要让座给老人?你有本事让全天下的老人出门都有座吗?
你为什么要拾金不昧,把钱还给人家?你有本事捡到所有人掉的钱,然后把所有钱都还给失主吗?
进而:你为什么要赚钱?你能赚尽天下所有的钱吗?你为什么要活着?你能与天同寿吗?
即使,我们当下的能力只能做一点点善事,但是不以善小而不为,这个古人都说过的。
纵然,我们就是为了解自己身上的几分泥气,那也比一身污泥,却从来都不知道要去洗一洗的人强。
做对的事情,纵然很少,很小,也是值得的。做错的事情,纵然很少,很小,也是要断除的。
更何况,放生是非常好的善行,但凡有机会,都应该尽力去做,能做多少是多少。
永远不嫌多,永远也不嫌少。
放生是非常好的善行,明朝四大高僧之一的莲池大师在主持云栖寺时,大力提倡放生。
他曾购买万工池、上方池和长寿池作为放生池,并在山中设了放生所,救赎飞禽走兽。寺中僧众还将自己的口粮节省下来,供鸟禽食用。 你能想象“木鱼一响、万鸟无声”的场面吗?当大师为它们慈悲讲法时,一片鸦雀无声;讲完后,鸟儿们便振翅而飞。这正是源于大师广大的悲愿和慧力,没有分别地普利一切有情。
莲池大师还撰写了《戒杀放生文》《杀罪》等文,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了许多真实的故事,不断劝诫世人戒杀、放生和护生。 当时的慈圣皇太后见到《戒杀放生文》后,为表达崇重三宝之心,赐予大师紫金袈裟和供养,并启请大师说法。但大师没有接受紫金袈裟,慈圣皇太后只好令人恭绘了一幅大师的画像供在宫中,日日礼拜。
在大师所著的《戒杀放生文》中,明确劝诫世人“七时”不杀生。条条可落地,人人可实操。
父母生养我们,劳累一生,孝敬父母是我们做人的基本道德。所以,我们的色身诞生之日,正是父忧母难之时。这一天正应该戒杀持斋,广行善事。
凡人无子便感到悲哀,有子便感到快乐,这是人之常情。动物界也如此。庆祝我们的子女诞生,而杀害它们的子女,于心何忍?
在祖先的忌日以及春秋祭扫时,都应戒杀。用杀生去祭奠亡灵,是在增添死者的罪业。作为后代,重要的是慎修自身,而不致断了祖先的德性,这就是最好的祭祀。
世间人结婚办婚宴,不知道要杀害多少生灵。结婚是为延续下一代的开始,在生的开始时去做杀害生命的事,这违背道德伦理。再说,婚礼是吉礼,在吉日而动凶杀,是不是太悲惨而不吉利呢?
在美好的时光里,贤德的主人、高尚的宾朋,以素食菜羹来招待,不也挺清爽雅致吗?何必杀害许多的生命,穷极奢侈,禽兽却在宰割中哀鸣悲号?
世人有了病,往往杀生祭神,祈求保佑。可你想一想,杀它命以延我命,背逆天理的事,还有比这更严重的吗?
世人为了衣食生计,或从事打猎,或从事捕鱼,或做屠夫。而在莲池大师看来,不干这些行业也一样可以生存。残杀众生,必将承受杀生带来的恶果,比如生遇横祸、体弱多病,等等。
我们可能就是会抱着种种贪求的目的在做,只是想找个男朋友,或者改变一下命运。
但是,对的事情做多了,人心就会变好。
你这一身泥,就会在一次次放生行善时,获得清净。
这个清净,旁人看不到,但自己会知道。
越清净,越欢喜。
放生,不是跟谁比放得多而去贪功德,是要提高自身修养;护生,是在教导我们尊重一切生命,爱护大自然。希望这样的善法,能化成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样,世界便因我们的慈心,而将变得更加和谐。